摘要:心理學專業(yè)一直是一個比較神秘且令眾人向往的一個專業(yè),比如小編當年也是特別想學心理學,可惜陰差陽錯啊~而心理學考研的考生學心理學的
作者
佚名
摘要:心理學專業(yè)一直是一個比較神秘且令眾人向往的一個專業(yè),比如小編當年也是特別想學心理學,可惜陰差陽錯啊~而心理學考研的考生學心理學的目的則是為了深入研究人類心理現(xiàn)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為了能是對人類活動進行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心理學著名的七大實驗。
▲心理學七大實驗之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愿者和外界環(huán)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xiàn)象。
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海勃(Hebb)實驗室所進行的感覺剝奪實驗。受試者在感覺剝奪試驗七天后,出現(xiàn)了經典的病理心理現(xiàn)象:
?、俪霈F(xiàn)錯覺、幻覺,感知綜合障礙及繼發(fā)性情緒行為障礙;
?、趯Υ碳み^敏,緊張焦慮,情緒不穩(wěn);
?、鬯季S遲鈍;
?、馨凳拘栽龈?
⑤體訴多,各種神經癥癥狀;另外,美國心理學者的“感覺剝奪試驗”,也說明一個人在被剝奪感覺后,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痛苦,各種心理功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經過一天以上的時間才能逐漸恢復正常。
這說明人們日常生活中,漫不經心地接受各種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種感覺是很重要的。
感覺剝奪實驗也證明了廣泛聯(lián)系的觀點。
認為世界是廣泛聯(lián)系的,那么人的成長和成熟,也必然建立在盡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觸的基礎上。只有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聯(lián)系,并加強和改進這些聯(lián)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擁有力量,更好地發(fā)展,人的心理和思想境界也才能最優(yōu)。廣泛聯(lián)系是心理潛能激發(fā)的第一步。
廣泛聯(lián)系對孩子更為重要。很多家長對孩子過于關心,生怕各種意外和疾病,也怕孩子吃苦,把孩子放在比較好的環(huán)境中,如溫室的鮮花。他們沒有想到,這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長?;蛘咭鹆诵睦淼牟唤∪?,或者使孩子眼界狹小,心胸狹隘。
這個實驗表明:大腦的發(fā)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huán)境廣泛接觸基礎之上的。只有通過社會化的接觸,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聯(lián)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擁有力量,更好地發(fā)展。
▲心理學七大實驗之期待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Effect),也有譯“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暗示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教育效應的實驗。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給一個實驗員說:“這一群老鼠是屬于特別聰明的一類,請你來訓練”;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給另外一名實驗員,告訴他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兩個實驗員分別對這兩群老鼠進行訓練。
一段時間后,羅森塔爾教授對這兩群老鼠進行測試,測試的方法是老鼠穿越迷宮,結果發(fā)現(xiàn),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聰明才智得多,都先跑出去了。
其實,羅森塔爾教授對這兩群老鼠的分組是隨機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聰明。
當實驗員認為這群老鼠特別聰明時,他就用對待聰明老鼠的方法進行訓練,結果,這些老鼠真的成了聰明的老鼠;反之,另外那個實驗員用對待笨老鼠的辦法訓練,也就把老鼠訓練成了不聰明的老鼠。
羅森塔爾教授立刻把這個實驗擴展到人的身上。1968年他和和雅各布森(A.L.Jacobson)教授帶著一個實驗小組走進一所普通的小學,對校長和教師說明要對學生進行“發(fā)展?jié)摿?rdquo;的測驗。
她們在6個年級的18個班里隨機地抽取了部分學生,然后把名單提供給任課老師,并鄭重地告訴他們,名單中的這些學生是學校中最有發(fā)展?jié)撃艿膶W生,并再三囑托教師在不告訴學生本人的情況下注意長期觀察。
8個月后,當他們回到該小學時,驚喜地發(fā)現(xiàn),名單上的學生不但在學習成績和智力表現(xiàn)上均有明顯進步,而且在興趣、品行、師生關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期望效應”,后來人們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的典故,稱這種現(xiàn)象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啟示:
首先,期望要合情合理。合理就是要符合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的需要,符合時代的潮流,對社會和個人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其次,期望要具有可行性。
這里的可行性是指符合行為主體的主客觀條件,即具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如果從客觀上講是合理的,而主體行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這種期望還是不能轉化為主體需要,更不能內化為主體動力。
第三,期望要具有挑戰(zhàn)性。
只有那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超出于原有水平,但通過努力可能達到的期望,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勵性??赏豢杉吹幕螂S手可得的期望都是不可取的,俗話說:跳一跳可摘到的桃子最甜。
第四,期望要內隱。
教育者的期待不應當是赤裸裸的“現(xiàn)金交易”,而應當是溫情脈脈的感化;不應當是口頭上的說教,而應當是滿懷期望,含而不露地潛入學生的心靈。大喊大叫只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第五,期望要持久。
期望要有信心、決心和耐心,即使一時看不出明顯的效果,也不要灰心喪氣。須知學生領會,接受師長的期望,需要一個過程,在活動中作出成績,也需要時間,任何急躁情緒,都將適得其反。
第六,不要把期望變成負擔。
▲心理學七大實驗之情緒實驗
古代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曾把一胎所生的兩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環(huán)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隨羊群在水草地快樂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總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獸的威脅,在極度驚恐的狀態(tài)下,根本吃不下東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醫(yī)學心理學家還用狗作嫉妒情緒實驗:把一只饑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里,讓籠子外面另一只狗當著它的面吃肉骨頭,籠內的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性情緒狀態(tài)下,產生了神經癥性的病態(tài)反應。
實驗說明:恐懼、焦慮、抑郁、嫉妒、敵意、沖動等負性情緒,是一種破壞性的情感,長期被這些情緒困擾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fā)生。一個人在生活中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和本人的實際情況越符合,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越能把壓力變成動力。
▲心理學七大實驗之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huán)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他還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yè)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xiàn)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fā),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huán)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huán)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象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xiàn)的圓環(huán)(月暈),其實呢,圓環(huán)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
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xiàn)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huán)作用”。
相關實驗
心理學家戴恩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讓被試者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面評定這些人。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賦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藹、沉著,好交際等。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
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并不知道。
兩種介紹間的差別是:下課之后,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談回避??梢?,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在上世紀70年代,著名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Nisbett也論證了“光環(huán)效應”這個案例。Nisbett和Wilson希望調查聽課的學生是如何評判講師的(Nisbett和Wilson,1977)。學生們被告知這是一項對于評價老師的研究。
他們還特別被告知,實驗對于不同的評價是否依賴于學生和某一講師接觸的多少感興趣。這純粹是一個謊言。實際上學生們被分為兩組,他們會分別看兩段關于同一位講師的不同視頻。而這位講師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時口音(這和實驗室是很有關的)。
其中一組學生看了這位講師和藹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二組學生看了同一位講師用冷酷而疏遠的語氣回答了同樣的問題。實驗讓我們明確,到底哪一種人格更討人喜歡是十分明顯的。在其中一種人格中講師顯得熱愛教學和學生,而在另一種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完全不喜愛教學的權威人物。
在每組學生看完視頻之后,他們被要求給這位教師的外表、特殊語言習慣,甚至還有他的口音(特殊語言習慣在兩段視頻中是一樣的)打分。與光環(huán)效應相一致,看到講師“和藹”形象的學生認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語言習慣更令人喜愛,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
這并不奇怪,因為它支持了之前關于光環(huán)效應的研究。
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xiàn)在以貌取人上,而且還常表現(xiàn)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面。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
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光環(huán)效應。
▲心理學七大實驗之延遲滿足實驗
延遲滿足實驗是發(fā)展心理學研究中的經典實驗,這個實驗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遲滿足的能力,所謂的延遲滿足,就是能夠等待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到來,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
“遲延滿足”實驗過程大致如下:
實驗者發(fā)給4歲被試兒童每人一顆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后再吃,就給吃兩顆。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將經受考驗。
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后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的學習成績要相對好一些。
在后來的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發(fā)現(xiàn)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yè)上的表現(xiàn)也較為出色。也就是說延遲滿足能力越強,更容易取得成功。
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三歲看大,十歲看老。幼兒時期就可表現(xiàn)出一定的能力。
▲心理學七大實驗之從眾效應
所謂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實驗就是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阿希請大學生們自愿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后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后,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于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里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
那么,人們?yōu)槭裁磿谋娔?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我們對規(guī)范的主流社會影響所作出的反應。遵循主流社會規(guī)范(即大多數人認同的)往往可以得到獎賞和正向激勵。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對信息的社會影響所做出的反應。
尊重規(guī)范并不是人們從眾的唯一原因,人們從眾還因為團體可以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第三個原因是,當任務有難度時從眾現(xiàn)象會增加。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
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一般認為,女性的從眾傾向要高于男性,但從實驗結果來看,并沒有顯著的區(qū)別。
▲心理學七大實驗之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xiàn)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強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
投射使人們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來知覺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觀察者的真實情況進行知覺。當觀察者與觀察對象十分相像時,觀察者會很準確,但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的知覺準確,而是因為此時的被觀察者與自己相似。
因此,導致了他們的發(fā)現(xiàn)是正確的。
投射效應是一種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辯證地、一分為二地去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應的方法。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的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征求意見,問他們是否愿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里走動。
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動,并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愿意背??梢?,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tài)度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
投射釋義:
經典精神分析理論:投射是個體將自己的過失或不為社會認可的欲念加諸他人(又稱為否認投射),這種投射發(fā)生在潛意識。心理投射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用于減輕焦慮的壓力及保衛(wèi)自我以維持內在的人格。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處于自我中心時期的兒童常認為他人的感覺與自己是一樣的,即同化投射,在自我中心時期過渡不良的人常會出現(xiàn)同化投射。同化投射可能產生在潛意識層,也可能產生在意識層。
類似的同化投射現(xiàn)象在成人中也會發(fā)生,它是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反面,人們不由他人角度而是由自身角度認識并推測他人與自己有同感。
分析心理學:投射是一種看不到的、存在于人們自身中的事物,它們在外部現(xiàn)實中尋找一個與它們相似的事物,然后它們把自己投射到這個合適的吸引物中去。
投射不是有意識地主動地進行的,投射的發(fā)起者是具有自主性的無意識心理內容,這些心理內容具有自發(fā)地反映自己、進入意識的自主功能。投射的功能起到了潛意識表達的作用,潛意識通過這種辦法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溝通,為對立物的整合提供“容器”。
相關啟示
由于評價人往往把自己的某種品質、性格、愛好投射到甚至可以說是強加到被評價者身上,以自己為標準去衡量被評價者,從而使評價的客觀性打了折扣,最終使評價結果產生誤差。
這種類型的誤差,一般稱為相似誤差。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應該秉承客觀公正的原則,準確投射。
人們可以根據投射效應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中推測這個人的真正意圖或心理特征。
雖然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對別人做出的推測都是比較正確的,但人與人之間既有共性,又各有個性,如果投射效應過于嚴重,總是以已度人,那么人們將無法真正了解別人,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
?。▽嵙曅【帲杭佑拓i)
關于"最后階段,真題的正確打開方式_備考經驗_考研幫"有15名研友在考研幫APP發(fā)表了觀點
掃我下載考研幫
最新資料下載
2021考研熱門話題進入論壇
考研幫地方站更多
你可能會關心:
來考研幫提升效率